9月22日,哲学前沿论坛系列讲座第4期讲座在学院三楼会议室举行。朱海斌博士以“海德格尔的真理概念”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贾克防博士、任万明博士、蒋世强博士和郭吉军教授,以及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了圆桌研讨。
朱海斌老师的讲座以对符合论真理观的剖析入手。他指出,在传统的真理观中真理的概念即是符合,无论是Intellectus(知)与res(物)的符合,还是物与知的符合,两者符合即为真,不符合即是假。但符合是如何可能的?这一符合如何跨过物与知之间的鸿沟?朱海斌老师对于海德格尔真理概念的讲解便是由此展开。
讲演的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解海德格尔的真理概念的四个层次。第二部分提出了图根特哈特对于海氏的批评,以及其他哲学家对海德格尔的辩护。
真理概念的四个层次:
一、真理的传统概念是符合。真理的处所是命题,真理的本质在于判断同它的对象相符合。但要回答符合如何能跨过物与知之间的鸿沟问题,只有在判断之所云、判断之所及和判断活动三者间的关联中才能澄清。朱老师继而通过引入胡塞尔提出的真理的四种含义,指出直观行为作为一种展现的真,让对象自身被给予,具有使符合得以可能的奠基性。
二、存在者层次的真理概念:存在者的发现性。符合源于对对象的直观,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存在者的被发现性。基于这种被发现性,存在者才能被此在发现,才能作为它所是的东西为我们展现出来,我们才会看到墙上的画,而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出判断:墙上挂的画是歪的。
三、存在论层次上的真理概念:存在的展开性。存在的展开性指得是此在对存在的展现。朱老师引用了海德格尔《论根据的本质》中的论述说明了海德格尔的先验论证:如果先行不对存在有所理解的话就不会理解存在者,但在事实上我们通常已经理解了存在者,所以我们必然先行对存在者的存在有所领会。也就是说,对存在者之发现预设对存在之理解。
朱老师指出,前三个层次的真理概念这也产生了两个问题:1、是否唯有此在本身的展开性才能直接参与与建构存在的真理?2、海德格尔的真理现象学是否只是一种变相的主体性哲学?这些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引发了海德格尔的“转向”。
四、二重性意义上的真理概念:林中空地的自身遮蔽。林中空地的二重性在于存在自身的遮蔽与对存在者的敞开。这一方面意味着,只有在缺席与在场的运作中,只有对存在者全体的遮蔽才能让所要敞开的存在者的以敞开;另一方面意味着,林中空地是内在隐藏的,它遮蔽自身,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总是落在Ereignis(占用)后面,落在被抛后面,对缘故无能为力。通过林中空地,我们将存在者理解为有意义在场的存在者,而林中空地本身是不可理解的。在这一前提下朱老师指出,海德格尔所言的对Seinsvergessenheit(存在的遗忘),原初意义上指的就是林中空地的内在隐藏性。派生意义上指的是,林中空地在形而上学中被遗忘的内在原因就在于这一内在隐藏性。
朱海斌老师最后对四层真理概念进行了总结:符合对应的是判断行为,发现行为对应的是事物本身,展开性对应此在的存在,二重性则是林中空地的自身遮蔽。海德格尔通过先验论证的方式不断逆所求能,以符合何以可能的问题为出发点,最终将真理概念理解为二重性。
批评与回应:
朱老师介绍了图根特哈特对海德格尔真理概念的批评:1、将真理解为展开性与发现性,遗忘了真的特殊的二值规范结构。2、海德格尔认为被展开性与发现是命题真的条件,因而它是一种真,这是一个不合理的推论。
朱老师列举了一系列学者的回应。对第一个批评的回应:达斯多姆认为海德格尔的全部目标在于解释被展示性就是如其自身的显现;史密斯认为:海德格尔没有取消真的规范性结构,真的规范性结构位于海德格尔对于死亡、本真性、决断的论述中;杜伊茨认为:海德格尔是以本真和非本真来处理真假二值问题。拉索尔则认为:海德格尔是将命题的真看作一种特殊的解蔽、发现,一种主要在于符合的解蔽。
对第二个问题的回应:达斯多姆认为,从X是Y的必要条件,推出Y所具有的同样属性也为X具有,是不合逻辑的,这就好像没有线就没有角,但不能推出线就是原初的角。而海德格尔本人则是根据“根据主要事实命名”原则来回答真理的资格问题:“物的名称,是由比较有力的性质决定的”。
在互动环节,各位老师、同学与朱老师共同讨论了关于Lichtung、Ereignis等概念的翻译与理解,作为意义赋予机制的林中空地,真理问题在海德格尔思想中的位置,胡塞尔与海德格尔思想进路的异同与严格性,命名与类比统一等问题。整个讲座内容充实,逻辑严谨,引发了在场的全体师生对该问题的关注与思索。